聊城市以綠色農產品生產帶動農業綠色發展
新聞來源:通達重工 發布日期:2019.09.19
聊城市位于山東省西部,是優質糧食和瓜菜菌、肉蛋奶等“菜籃子”產品的主要供應基地,也是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、國家農業科技園區。近年來,聊城市牢固樹立農業綠色發展理念,圍繞節水節肥節藥、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等重點任務,開展農業產地環境治理,大力發展綠色農產品,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,取得積極成效。
一、發展綠色生產,促進農產品產地環境清潔化
(一)開展農藥減量使用及綠色防控。推廣小麥、玉米大田專業化統防統治和綠色防控技術融合技術,綠色防控技術融合面積200多萬畝次。開展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的綠色防控技術試驗示范,出臺《聊城市禁止銷售使用劇毒高毒農藥管理規定》,近三年累計出動劇毒高毒農藥暗訪暗查執法人員710人次。大力推廣統防統治技術,統防統治隊伍已達520余支,從業人員4600多人,日作業能力28萬畝,專業化統防統治面積達到700余萬畝次。2018年全市農藥使用折百量1122.25噸,比2017年減少1.73%,提前三年完成2020年減少到1200噸以下的目標。
(二)推動化肥減量使用。推廣水肥同步管理和高效利用。2018年,全市水肥一體化面積達到28.2萬畝,每畝可節水25%—40%,節肥30%—50%。累計推廣高效緩控釋肥料300余萬畝,增產4.5萬噸,節約化肥1萬噸,節工100萬個。2018年市財政列支500萬元,在全市2.5萬畝瓜菜、果樹推廣黃腐酸肥料4550噸。在莘縣實施果菜茶有機肥替代化肥示范縣項目,基地面積2.8萬畝,推廣有機肥9500噸,減少化肥用量600余噸。化肥使用量呈逐年下降趨勢,2017年下降到40.56萬噸。
(三)推進秸稈和畜禽糞污綜合利用。組織實施了山東省秸稈綜合利用試點項目,爭取國家資金3000萬元,實施了秸稈粉碎還田、飼料化、秸稈有機肥等工程,全市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89%以上。通過建設大中型沼氣項目,將畜禽廢棄物轉化為有機肥料,在大田和各種經濟作物上進行大面積使用。2018年,全市畜禽糞便利用率為95.3%,畜禽養殖污水利用率為86.2%,綜合利用率達到92.9%。
二、強化政策支持,大力發展綠色農產品
(一)出臺綠色農產品激勵政策。2013年,市政府出臺《關于建設聊城綠色農產品之都的意見》,對認證綠色、有機、地理標志農產品實施獎勵政策,規定“新認定綠色獎勵、有機食品、地理標志農產品分別獎勵3萬元、5萬元和10萬元”。對于再認定的綠色食品每個獎勵2萬元、有機食品每個獎勵3萬元。自2013年,市財政累計投入獎補資金3374.5萬元。
(二)增加對綠色食品生產資料和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的獎補。新增綠色生資證書4個,全國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2處(28.5萬畝),2017年兩處全國綠色食品原料標準生產基地進入創建期,綠色生資和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認證實現零突破。2018年市政府增加對綠色生資和原料標準化基地的獎補,分別為3萬元、20萬元。
(三)加強戰略合作。2014年,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與聊城市簽訂《共同推進聊城市綠色食品產業發展框架戰略合作協議》,有力促進聊城綠色產業發展,自2014年起,聊城綠色食品增量、增幅連續4年得到快速增長。
三、加強市場監管,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
(一)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創建。聊城市提出整建制創建省級農產品質量安全市的目標,市政府專門出臺《關于整建制創建農產品質量安全市的意見》,指導全市開展創建工作。目前,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創建達標率100%。
(二)建立完善監管追溯體系建設。根據《聊城市追溯體系建設意見》,全市年資金投入近2000萬元,建設市、縣監管追溯平臺12個,在全省率先實現市、縣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全覆蓋。目前,全市追溯點達到1114個,其中農資經營店918家、農產品生產基196家。
(三)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。市、縣兩級農業農村部門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機構9家,并取得了監測資質。全市153家省、市級標準化生產基地及136個鄉鎮農安辦(站)均配備了速測設備,嚴格落實日常檢測制度。市、縣兩級開展定量監測17572個,平均合格率98.3%。對已認證的綠色食品生產企業每年年檢。
(四)創新農產品營銷模式。聊城市積極打造“聊勝一籌”農業區域品牌,深入實施“凈菜進京入滬”工程,平均每天直供京滬和濟南的可追溯蔬菜達200萬斤,推動聊城市農產品實現優質優價。每年組織多家綠色食品生產企業參加各種農產品展銷會,為聊城農產品走出去創造了有利條件。